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机械工业论文_应对智能制造:德国高校专业课程

来源: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12-13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一、 德国“工业4.0”与智能制造对人才的能力需求 (一) 德国“工业4.0”及智能制造 (二) 智能制造时代职业岗位的变化 (三) 智能制造对人才的能力需求 二、 应对智能制造:德
文章目录

一、 德国“工业4.0”与智能制造对人才的能力需求

(一) 德国“工业4.0”及智能制造

(二) 智能制造时代职业岗位的变化

(三) 智能制造对人才的能力需求

二、 应对智能制造:德国高校专业课程改革

(一) 研究型工业大学:3阶段渐进式的专业课程改革

    1. 第1阶段:大工科

    2. 第2阶段:活模块

    3. 第3阶段:精方向

(二) 应用技术大学:增设新兴“工业4.0与计算机工程”本科专业

    1. “工业4.0与计算机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2. “工业4.0与计算机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特征

        (1) 专业理论系统化。

        (2) 实践与理论课程均衡化。

        (3) 专业及实践课程项目化。

三、 对中国高校专业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 根据高校的功能定位采取不同的专业课程改革模式

(二) 加强项目课程开发

(三) 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推进行业企业参与高校专业课程改革机制

文章摘要:智能制造催生产业链和职业岗位的重构,需要与之相应的人才。高校作为人才的供给侧,如何进行专业课程改革,培养满足智能制造需要的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德国是最早提出"工业4.0"的国家,其高校在应对"工业4.0"的专业课程改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研究型工业大学采取3阶段渐进式改革模式:第1阶段大工科,第2阶段活模块,第3阶段精方向,保证了工业研究型大学内在独立性与外在共生性之间的平衡和张力;应用技术大学采取增设新智能制造或相关专业的模式,新设专业具有理论课程系统化、实践与理论课程均衡化、专业及实践课程项目化等特征。借鉴德国经验,应对智能制造,中国高校应结合自身功能定位,采取不同的专业课程改革模式;加强项目课程开发;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推进行业企业参与高校专业课程改革机制。

文章关键词:

项目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8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德国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应对‘工业4.0’的进程、举措、方向研究”(BJA180104),

论文作者:师慧丽1 李泽宇2 陈明3 

作者单位:1. 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 2.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3. 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 

论文分类号: G642.3;TH16-4

相关文献:地方应用型大学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新探.《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创建发展、办学特色及其启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德国大学模式新论——论德国研究型大学模式与工科大学模式.《中国高教研究》

相似文献:推动智能制造产学研互动.....作者:吴松,刊载期刊:《上海经济》
智能制造背景下的开放教育机械专业课程改革研究.....作者:段颖,刊载期刊:《职业》
新时代背景下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人文素养教育与专业教学融合的路径探索.....作者:田欣,李昌浩,郭延波,刊载期刊:《数字通信世界》
基于产教融合的智能制造工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作者:刘美红,杨武成,李旋,刊载期刊:《电脑知识与技术》
论智能制造技术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作者:任斌,刊载期刊:《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
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智能制造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作者:潘斯宁,胡沐芳,罗士君,张敏,苏南光,刊载期刊:《决策探索(中)》
新工课背景下智能制造工程研究中心建设探索.....作者:庄红超,王仲民,蔡玉俊,王柠,刊载期刊:《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探讨.....作者:杨宏兵,刘同舜,陈再良,刊载期刊:《高教论坛》
大学生智能制造竞赛育人绩效影响因素分析——10项竞赛的多案例研究.....作者:李滋阳,石宏伟,罗建强,刊载期刊:《高校教育管理》
依托智能制造挑战赛 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作者:阎群,李擎,李希胜,崔家瑞,栗辉,刊载期刊:《实验技术与管理》

相关文章:【研究生涯第一课】模块一:科研思维培养 —从科学范式的角度看科研选题的原创性.....作者:白峰杉
【研究生涯第一课】模块一:科研思维培养 —北大学生写作指导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孙华
【研究生涯第一课】模块二:科研工具分享-文献管理和高效阅读.....作者:宋飞

文章来源:《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网址: http://www.jsjgcysjzz.cn/qikandaodu/2021/1213/1251.html



上一篇:无线电电子学论文_计算机工程网络技术在电子信
下一篇: 无线电电子学论文_计算机工程网络技术在电子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投稿 |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编辑部|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版面费 |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论文发表 |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